一曲红歌唱到今 代代传承长征魂|广东星光教育 | ||||||
时间:2019-10-18 08:46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广州日报 | 浏览次 | |||
|
||||||
南雄油山镇徐氏宗祠保留着基本完整的《当红军歌》。 正在讲述油山红色故事的黄树材(居中者)。 今年南雄举办了第三届重走长征路活动。 九峰山战壕。 红军在城口露宿过的正路街,如今被百姓称为“红军街”。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红色广东 薪火相传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广州日报联合出品 总策划:易立 总统筹:谢涛 执行统筹:张丽红、林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沈明礼、蔡仁银、董子龙 本期报道得到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当广州日报记者昨天来到南雄油山镇上朔村时,在徐氏宗祠斑驳的外墙上看到了这首《当红军歌》。歌词字迹历经80多年风雨,至今依旧可辨。 “这首唱了80多年的歌曲,歌词、曲谱是长征前写就的。当时,有大批红军战士在村里写标语、教红军歌,这首军歌也是目前南雄留下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完整的红军歌。”南雄市油山镇人大主席黄树材望着斑驳的字迹,似乎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这首歌已经传遍了整个油山。“入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唱这首歌,现在我们也经常唱。”油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谢逸说,“红军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队伍,我们想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同样的曲调,80多年前在铿锵有力的队伍里高声唱响,80多年后又在稚嫩而朝气勃发的嗓音里重现。在代代传承的红军精神指引下,红军长征曾经战斗过的南雄、仁化、乐昌分别实现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乡村振兴的“再腾飞”。 本期“红色广东 薪火相传”推出第二篇报道——重走长征路 老区再出发。 重走第一道封锁线 红军后代义务讲解 听众超万人 “我们村这棵古榕树,曾经被大火烧过、被天雷劈过,也被子弹打入、被大炮轰过,却依然屹立不倒。”顺着黄树材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棵老树傲然挺立,就好像85年前长征途经油山的红军队伍,虽饱受沧桑、历经磨难,但其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为红军后代的黄树材的身上,同样深深烙刻上了“代代相传”的红军烙印。2013年,黄树材开始到南雄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油山镇任职,便被当地深厚久远的光荣革命历史深深地吸引住了。 “油山是南雄红色政权的发源地。毛主席曾率部两次途经油山。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在油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游击战争……”对油山的红色文化,黄树材如数家珍。 前些年,徐氏宗祠斑驳的外墙上写着的《当红军歌》被发现后,他立即与当地文史研究人员、艺术界人士,对词谱原迹仍依稀可辨的这首歌曲进行了挖掘。当年红军战士讲规矩、守纪律,不愿给当地村民添麻烦的故事陆续浮出水面。 “比如说,当时村民们纷纷要把自己最好的房间让给红军住宿,但战士们坚持住在祠堂里、柴房中、街道边、屋檐下,徐氏宗祠正是他们的宿营地之一。” 据说当年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人入村搜寻红军踪迹,村民为掩藏红军活动踪迹,便在反动派到村时,用黄泥把歌词给糊住,待到敌人走后再把黄泥铲下来,继续传唱。 村中还流传着“红军井”的故事。据介绍,村中原有一口古井,但井小沿浅,乡亲们每天往来打水非常吃力。红军入村后,发现村民们用水不方便,于是在离开前用石板和鹅卵石重新将井沿拓宽砌好,并在原本满地泥泞的井口四周铺了规整青砖。 忙碌完这一切,战士并没有将修井的事告诉老百姓,队伍便悄悄开拔了。当有村民前来打水时才惊讶地发现古井有了大变化。感激不已的村民为了纪念红军,便将这口自古便被当地人称为“和尚井”的小井改名为“红军井”。 对于这些尘封已久的动人故事,黄树材了如指掌,反复讲述,让它们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截至目前,黄树材已义务讲解200多场,听众超万人。 凭着一股韧劲,2016年,黄树材与该市史志办、老促会、旅游局等部门的负责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花费半年的时间,还原了20公里的红军长征路,并将其规划成一条集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路线。近三年来南雄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重走长征路”活动,吸引超过17万人次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活动有效地带动了沿线上朔、夹河口等老区地区的经济发展,令油山甚至南雄的红色旅游呈井喷式发展。2018年,南雄重走长征路被列为韶关市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并列入广东省重点打造的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随着游客持续增加,南雄的“长征热”开始持续升温,有力地推动了“长征路”沿线村庄农土特产销售、农家乐经营等农旅产业的兴旺。据该市旅游部门介绍,2017年之前,油山镇每年仅有数千人次的游客;2017年,达到3万人次;2018年,升至8万人次;2019年,预计突破10万人次。 重走第二道封锁线 广东唯一的长征纪念馆即将启用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城口镇是千年古镇,是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所在地,是全国20个“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之一。 红军在仁化县境内作战10余天,先后取得了奇袭城口和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顺利向前推进。原仁化县委讲师团团长龙兆康告诉记者,红军以伤亡100多人的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包围红军的阴谋,为我军主力在城口短暂休整创造了条件。 从城口镇恩村高速出口至镇区,记者漫步在当年红军部队集中住宿的紫震、正龙、河边街道,沿着青石板路,仔细浏览着当年红军写在城口大街小巷墙壁上的宣传标语,裹镶着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期间的红色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1934年,毛泽东和红军中央纵队来到城口,借宿在正龙街21号这幢两层的土楼里。据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说,当时进驻城口的红军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他们在露天的温泉里沐浴洗漱,缓解多日行军的疲劳,为了不扰民,在寒气袭人的初冬季节,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就在街道上露宿休息,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与正龙街相通的河边街,是城口镇主要的街道之一,也是城口当年最旺盛的商业街,那时街道两旁都是店铺,作为城口中共特别支部秘密交通站的“胜一”理发店和打铁铺就位于其中。特别支部当时有14名共产党员以理发、打铁、烧炭等职业做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而今,这个秘密交通站依旧保持着原貌,仿佛在不断地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红色故事。正因为如此,如今紫霞、正龙、河边三条街道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街”。 而与“红军街”一河之隔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作为广东省目前唯一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自2017年开工,将于今年10月正式启用。 纪念馆将重点展示红军长征过境粤北战斗历程,集中呈现红军各个时期在粤北开展的革命活动。开馆后将依托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红色革命历史,整合红色文化专家、党校教员、民间讲解员的力量,进一步活化红色故事、红色经典,讲好红军长征红色故事,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 近年来,城口镇以红色革命遗址为基础,通过深入开发铜鼓岭阻击战遗址、谭甫仁将军旧居、萝卜坝广场(现城口镇红军纪念广场)、城口老温泉等重要遗址,不断增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将城口红色小镇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全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该镇还准备以丹霞丰源温泉度假村项目为产业支撑,辅以恩村古村和上寨古村美丽乡村建设,致力“红色+温泉+古村”产业链建设,从而带动城口镇的商贸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及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重走第三道封锁线 老区继承红军精神向贫困“宣战” 初秋走入湘粤交界的乐昌市五山镇麻坑村委会中山书院,当年该处正是敌军乡公所,至今仍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老马灯、旧布鞋等用品。说起其中一部黑色电话背后的传奇故事,附近的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 1934年11月,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向乐昌九峰突击,以掩护中央机关安全通过。村中老人说,当红军将士占领敌军乡公所后,发现敌人布放的电话仍安然无恙,当时正在这里指挥作战的部队将领于是佯装前来接防的国民党军官主动打了电话,从而获得了敌人调动的情况。他迅速带兵占领了九峰山制高点,并与红三军团相互配合,从南北两个方向成功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安全突破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将士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已再次融汇于革命老区群众向贫困发起冲击的“新战役”中。漫步于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无边竹海、金黄梯田中时,随处可见悬挂着珠三角号牌的小车。早些年,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的五山梯田,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摄影师们热捧的对象。 随着游客量的增多,一些村民则利用互联网将梯田、果园“租”给了游客们,让大湾区游客不用进山就能参与绿色大米的种植生产中来。当地生产的优质无公害大米、土鸡蛋、蜂蜜、笋干等原本极廉价的特产,通过网络价格涨了数倍,解决了不少老区群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老大难问题。 而当年红军曾经战斗过的九峰山已经成为广东著名的花果山,这里盛产的黄金奈李、九仙桃等通过网络远销海内外,成为村民的致富果。山下的九峰镇每到春季,十万亩桃李繁花如海,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小镇”。今年,一场旅游与体育相融合的浪漫马拉松在花海中展开,吸引了逾万名游客涌来。体育+旅游相结合的体旅融合新模式已经成为九峰山发展的新动能。 活化历史 韶关出台规划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据统计,韶关境内现有红色革命遗址287处,其中经过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 近年来,韶关相继修复和建设了浈江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始兴红围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南雄瑶坑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对于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保护韶关红色文化资源,韶关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韶关红色遗址保护工作规划方案,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划。 早在2017年,韶关市各地党史部门就在积极从多个方面做好红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深化普查成果,建立“红色档案”;建好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打造“红色基地”;推进修缮保护,刻画“红色印记”;组织历史资料汇编,完善“红色记录”;抓好学习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做好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开发“红色产业”。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使红色教育有了真实可信的素材,生动活泼的案例,是红色教育的“源头”和“活水”,既充实了红色教育的特色资源,也使红色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丰富多样。 声音 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 全国党史研究领军人物之一、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陈弘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粤东北苏区更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是红军长征首先顺利经过的省份。广东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粤北地区处于湘粤赣三省要冲,是红军长征向敌军较薄弱的西南方向突破的必经之路。中央红军长征于1934年10月26日进入广东,从南雄、仁化、乐昌(含当时乳源部分地区)等五岭山区过境,11月13日全部离开粤境,历时19天。红军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陈济棠就急令其主力部队撤至大余、南雄及粤北一线。之后,红军几乎是以急行军姿态向西进发。10月底最后11天日行军平均每天78.2里,在整个长征途中,日均行军速度最快。 尤其是当红军抵达国民党粤军第二道封锁线时,未经大的战斗,顺利从湖南汝城、仁化县的城口间通过。在广东期间,红军先后取得了新田、城口、铜鼓岭、九峰山、茶料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成功突破了敌军第二、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一路抢占先机、势如破竹,连续突破了敌人布下的三道严密封锁线后声威大振,令湖南敌军闻风丧胆。正如陆定一在《长征歌》中这样写道:“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这为红军后续的一连串重大胜利、顺利长征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红军长征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红军长征连续突破三条封锁线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建党,特别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参加长征或留守苏区都将面临生死考验。但广大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毫不畏惧,服从组织安排,坚持战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不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就不可能做到步调一致,百折不挠,摆脱困境,红旗不倒。 二是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早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期间,朱德、毛泽东就率领红四军多次挺进粤东、粤北,扩大了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以及留守红军坚持游击战争期间,红军始终非常重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红军长征过境广东一路纪律严明,特别注意保护群众利益。在没收地主、土豪的粮食和物品后,把大部分分给贫苦农民。同时,红军还加强宣传群众工作,并以自己的爱民行动感召群众,使群众纷纷起来支援红军。 三是创造性地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工作是党和红军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红军准备战略转移期间,红军领导人充分利用广东地方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与陈济棠进行谈判,并达成“借道”等秘密协议。因此,长征开始后顺利经过广东。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统一战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
||||||
扫描二维码分享 |